雖然到了一開口就被猜出年紀的時候,每次電腦ㄧ當機,就懷念起不用電腦看診的時代⋯⋯⋯👨‍🦳​

小時候看醫生,醫生總是在厚厚的白色病歷上,用筆畫兩三個符號,然後護理師收走就可以去領藥了,當年醫生的鬼畫符可以救人的生命,可以給藥讓病好起來,簡直神奇的不得了,我小時候還常常拿筆練習寫草字,假裝自己在開藥單呢🐣​

長大終於當了醫生,每天翻閱的是跟「電話簿」一樣厚的病歷,一個新病人要用手寫三頁的初診病歷,每天每個病人都還要寫半頁到一頁的病程記錄✍️ 雖然累,但每次想到我們寫的都是可以當作研究使用,甚至可以當法庭記錄的醫學文件,就覺得多了一點責任感。偶爾翻閱到前輩們在2-30年前幫病人寫的病歷,甚至許多是用鋼筆書寫記載著患者一生起起落落的身體狀況,可以直接感到生命的重量⚖️​

但是,在我當住院醫師的最後時光,醫院開始資訊化的大革命,所有的病歷開始進行電子化網路化,好處是不用在半夜跑病歷室借病歷,不用跑去放射科扛厚厚的X片做影像討論,但是所有的醫師開始搶電腦打病歷,主治醫師不能夠在學生的病歷上面用手寫修改,而且電腦當機的時候,不能再像以前一樣用手寫開單處理醫囑。​

所以現在的門診,只要一旦電腦當機,或是跳電停電,醫生就兩手一攤,跟病人說沒有電腦沒辦法看病了,因為沒有過去病史可以看、沒有檢驗紀錄可以查、沒有藥物可以開,大家打屁聊天起來,等電腦系統恢復再重新開始。​

所以只有懷念呀,畢竟我們不能夠再回到當年只有雙手檢查病人就直接開刀的時代,必須借助科學的儀器來確認診斷,增加疾病判斷的正確度;電腦的使用,也可以增加醫學資訊的流通,增加治療的成功率。​

#比站起來的手機還要厚的病歷📖​
#女兒問電話簿是什麼呀🥺